全本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同人 >福运娘子山里汉 > 第90节

第90节(1 / 2)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朝廷明知边军粮草不足,又值此存亡紧要关口,却迟迟不肯明发诏令,潘嘉道也是被逼的走投无路了。

常平仓谷亏空,历来是朝廷大忌。

他已经预料到,不管这次关北能不能熬过去、最终结果如何,他的下场都不会太好,轻则降职革职,重则人头难保。

可他别无选择。

兵乱在前,雪灾在后,孰轻?孰重?

但眼下又该怎么办?为了不让多数人死,而眼看着少数人死,这是对的吗?

他抹了一把脸,摇摇晃晃站起身。

堂上众人立刻静下来,弓着身子听候吩咐。

“粮食……暂时没有,你们且回去……想想办法……撑一段时间……我,我……”

他的话音里浸满了苦涩,可此时谁还有心情去体会?

没有救命的粮食,大家都苦啊!

堂上炸开了锅,也顾不上尊卑了,一个个围拢过来,焦急的询问怎么会这样?为什么没有粮,常平仓的粮食呢?

潘嘉道深吸一口气平复情绪,没再多做解释,官服都没来得及换,就让人备车,留下一句“我去借粮”,匆匆出了县衙。

里正们没奈何,只能去询问县丞蒋宿迁。

作为县衙的二把手,县尊不在,有什么问题,他理该帮着解决和善后。

偏偏他一推四五六,摆出万事不理的态度,只说好的坏的都是县尊大人的主意,想要讨说法也得等他回来。

看着一群人唉声叹气出了县衙,一个书办走过来冲蒋宿迁拱拱手“提前恭喜蒋大人了,高升指日可待。”

蒋宿迁哼了一声,整了整衣袖“还想着怎么把这倔头给搬走,他竟自掘坟墓,没想到啊,天下竟然还有这样的蠢货。”

他仰头哈哈大笑,得意之色难掩。

蒋宿迁在县丞的位置上呆了十多年,早就想换换头上的帽子了。上一任知县调职后,他上下走动打点,银子使了不少,眼看好事将成,到头来却被潘家道这个匹夫截了胡。

潘嘉道是正经进士出身,又是朝廷委派下来的,蒋宿迁无可奈何,自此怀恨在心,虽表面装的臣服,暗地里却没少使绊子。

所谓油滑似吏,说的就是下层小吏虽然职权不大,但也不可轻忽。

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家族或许并不显贵,但世代扎根于此,势力早就盘根错结,是名副其实的地头蛇。

初来乍到的潘嘉道不了解情况,确实吃过不少暗亏。

但他也是个有手段的,见势头不好也不硬扛,作出灰心丧气的状态消停了一段时间,麻痹了衙门众人以后,瞅准机会连消带打,光吏房一班人就革除了近一半。

在人人自危的关口,他见好就收,并没有全都得罪。

如此一来,不但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,还拉拢过去不少人。

可气的是,他竟然还连任了!

之前聂将军驻扎关北,潘嘉道因为屡次拒绝他的无理要求,更不肯配合他那胡作非为的宝贝儿子,而得罪了他们父子。

蒋宿迁还以为潘嘉道很快就要丢了乌纱帽,但最后被调走的却是聂将军。

若不是事先调查过潘嘉道的背景,确认他就是普通农家出身,蒋宿迁都要以为他后面还站着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了。

哼,以前算他走了狗屎运,不过这次,可不会再有那么好的运气等着他了。

里正去了一趟县里,却空手回来的事,胡良跟季妧她们说了。

“里正叔打算让稍微过得去的人家捐粮,有多少捐多少,多少捐一点,大家齐心协力,把这一关熬过去……”

“那常平仓里的粮呢?”谢寡妇紧跟着就问。

胡良叹了口气“谁知道呢,总归是那些官老爷管的。”

常平仓季妧是知道的,好像是古代官府为调节粮价、储粮备荒,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。

具体来说就是,朝廷在各地设立仓库,丰收之年粮价较低,便以比市场价格高的价钱收购粮食,存入仓库;歉收之年粮价较高,便低价卖出粮食,平抑粮价。

因此常平仓的作用至关重要,它的根本在于维护广大百姓的利益,避免“谷贱伤农”,也避免“谷贵伤民”。

除了平衡正常的农业丰歉外,还能保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,可以开仓放粮,无偿救济灾民。

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稳定,与常平仓制度有很大的关系。

但以丰年备欠年,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,有时许多年才能起到一次作用,所以有些官员就打起了常平仓的主意。

比如以次充好,挪为私用,再或者借机生财。

听谢寡妇和胡良的议论,应该不少人都有同样的想法,觉得常平仓是被县衙里的人给掏空了。

季妧却觉得应该不会。

先不说这个知县在民间的风评不错。

就算里面的粮食真被人贪了,兵乱加雪灾的情况下,贪的人若不想成为整个关北的罪人死无葬身之地的话,必定早急着把粮食补上了。

就算一时不能补全,也会不择手段,哪怕掺泥掺沙呢,能补多少是多少。

可是听胡良说,知县直接就告诉里正他们没粮、他去借粮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